·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目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编制管理
【 字号: 【打印】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上虞区运用数学模型推进学校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日期:2021-03-1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委编办

上虞区根据上级要求实行学校编制总量内的备案管理,在总量内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用编的灵活性和精准度,但由此也带来了学校用编缺乏长远规划及部分学校阶段性用编过度的问题。为了更加科学合理配置编制资源,实现学校编制的有计划、可持续供给,上虞区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坚持数字赋能、强化系统观念,探索构建学校用编数学模型,着力推动学校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坚持调研开路,摸清三项底数。一是摸清师生现状。对全区各学校及各学段的学生数、班级数、编内教职工数、编外用工数等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摸排,根据省定学校(含幼儿园)编制配置标准,逐一计算各学校、各学段及学校整体的编制配置基准数(即按省定师生比、班师比标准的配置数)、实配数(即实际配置的编内教职工数)、实际用编系数(即实配数÷基准数),掌握编制配置的总量及结构状况。二是摸清生源变化。在调查掌握中小学各年段学生数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学段前各年段的人口出生数和小学外来人口生源数的调查,科学预测每一学段生源变化情况,为提前做好编制保障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摸清周边情况。了解周边县(市、区)各学段的学生数、班级数及编制配置情况,选择若干同类型学校进行实配系数及相关指标的全面比对,对本区学校的编制配置度进行分析研判,查找配置过度或配置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为数学建模提供依据。

二、科学研究论证,创建三个模型。一是创建学校用编总量模型。从保障教育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坚持学校编制总量不挤占、不挪用的前提下,引入用编总量概念,对学校编制使用总量进行合理控制。明确学校用编总量按省定编制配置基准数上浮10%确定,即:“学校用编总量﹦省定基准数×1.1”,将1.1作为学校用编标准系数及学校用编总量控制目标。二是创建中小学年度用编模型。根据学校用编总量及当前实际用编情况,建立学校年度可用编量数学模型为:“学校年度可用编量=用编总量÷平均工作年限×(标准用编系数÷实际用编系数)”。暂不考虑今后退休延迟因素,教师的平均工作年限一般为35年(男22—60约38年,女22—55约33年)。学校年度用编计划原则上按学校年度可用编量安排。三是创建幼儿园年度用编模型。按照省里提出的幼儿园事业编制“保重点、保骨干”的要求,合理确定幼儿园事业编制数、劳动合同制控制数、编外用工控制数配置比例,按“幼儿园事业编制年度用编量=幼儿园事业编制用编总量÷平均工作年限(按女教师33年)”计算年度用编量,列入学校事业编制年度用编计划。

三、精心组织实施,处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在当前学校实际用编量超过标准用编总量的情况下,既坚持用编总量和用编标准系数(1.1)等长远用编控制目标不变,又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现实需要,通过年度编制周转保证学校年度用编量,通过科学管控、逐步压缩,使学校实际用编量逐渐回归到省定标准范围。二是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在坚持面上控制、总量控制的同时,督促教育部门加强对具体学校的用编控制,根据学校用编标准系数、学校年度用编总量和周边县(市、区)同类学校情况,按重点高中、其他高中、职业中专,城区初中、偏远乡镇初中、其他初中,城区小学、偏远乡镇小学、其他小学,确定不同类别学校用编系数,作为教育部门对具体学校用编审核把关的依据,超过用编系数的学校,除结构性教师配备外,原则上禁止用编进人。三是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通过用编计划管理加强学校用编外部管控的同时,倒逼和激发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内控”意识,“跳出编制看编制”,通过整合优化教学网点、打通城乡教师流动渠道、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职工考评、推行幼儿园教职工劳动合同制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约编制资源,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留足资源空间。

学校用编总量模型、中小学年度用编模型、幼儿园年度用编模型等三个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在学校编制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增强了编制配置的科学性。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使每年的学校用编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改变了原先学校用编招聘中“多空多招、少空少招”的无序状态。二是提升了编制控制的约束力。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弥补了原先总量管理的粗放与不足,既保证了教育部门一定的用编调配权,又确保编制控制在合理的标准范围内,避免了因阶段性用编过度导致无编可调现象的发生。三是呈现了编制倒逼的实效度。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使学校编制配置和使用有了对照的标准和准确的预期,倒逼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前采取综合措施强化教学管理和力量调配,促进和提升了学校编制配置和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