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目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前沿
【 字号: 【打印】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关于进一步提升编制使用质效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2021-09-0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委编办

近年来,诸暨市委编办积极探索符合诸暨实际、有效服务地方发展的编制资源优化配置路径,编制使用效用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工作“总任务”不断增加,亟须在编制总量控制背景下进一步抓好编制使用质效提升工作。

一、主要做法

为有效缓解供需矛盾,诸暨市优化编制配置,挖掘资源潜力,保障重点发展,将有限机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

(一)注重改革成效,盘活有限编制资源。在党政机构改革中对行政编制实行重新配置,减少科级领导职数66名,中层职数54名,共统筹行政编制7名,实现了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只减不增”。同时,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通过清理“空壳”事业单位,收回闲置编制、优化整合职能相近和“小、散、弱”事业单位,实行“刚性瘦身”,将全市涉改的236家事业单位精简46家,精简率为19.5%;统筹收回事业编制112名,优先保障重点领域编制需求。全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调整。通过部门划转和统筹调剂,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增加参公编制30名;重新明确镇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员额及编外用工控制数,直属中队、基层中队员额各为47名、144名,确保85%以上的执法力量充实到一线。

(二)加强管理创新,顶格释放编制功效。一是实施编制周转供给。在不突破全市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对满编且两年内有人员退休等自然减员情形的单位,允许通过周转编制提前用编,使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既做到“管住管好”又从实际出发加强保障需要。二是探索建立“人才编制池”。在不突破全市事业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在全市统筹调剂100名全额事业编制,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和储备,以实现重点领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开展“三定一评”履职体系建设,推进职能高效运行。通过以定岗、定责、定员和履职考评为主要内容的“三定一评”履职体系建设,对42个涉改部门(单位)明确工作岗位2744个,梳理职责任务21633条,确保人岗相对、人尽其才,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提升部门运行效率。

(三)深化数字化改革,提升编制使用质效。深入实施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梳理部门间办事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有效提升机关办事效能,从源头减少人员工作量。通过“最多跑一次”工作平台,办理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录用、调任、转任、调出、职务职级变动、退休、辞退、辞职、开除等业务,有效实现组织、人社、编办、医保、公积金等“一件事”线上并行审批,办事时限平均提速6.2个工作日,较好地增强了编制使用效用,减低职能部门人员编制需求。

二、面临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以下几个方面与编制使用质效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配置缺乏标准无法量化编制效用。科学配置编制是人员编制使用效用的前提,目前仅教育、医疗卫生行业有国家和省定的编制配置标准,其他领域或行业部门的操作规范或有人员岗位要求,但不能作为配置编制编制,只作为核编的参考依据。由于缺乏编制配置的刚性标准,配置时往往凭工作经验,借鉴本地或其他地区同类单位情况,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

(二)编制资源限额与事业需求的矛盾。编制总量控制是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与之形成新的矛盾。比如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落地,教育领域编制需求会不断增大,以及小班化教育等因素,加剧了编制缺口压力。

(三)年龄现状制约编制效用的最大化。机关事业单位对于临近退休的人员,工作任务往往较轻,有的甚至只点人头不排事务,导致工作量转嫁到其他人员上,编制效用大打折扣。初步统计,诸暨市行政事业实有人员7162名(除学校、医院外),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人数达到654人,接近10%比例,也就是说近10%的编制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国家从长远发展考虑,推行三孩政策,女性育龄时间跨度增长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比较凸显。按照女性育龄时间统计(除学校、医院外),27—35周岁女性人数为429名,27—40周岁人数为691名,分别占实有人员7162名(除学校、医院外)的6%和10%左右,如再加上上述的临退人员情况,一个单位近20%的编制得不到应用尽用。

(四)事业混岗借用影响编制的个体质效。主要是指事业人员流向行政机关,虽然缓解了行政机关人员不足的矛盾,但事业单位同样存在人少事多的矛盾,而且事业单位在编制被占的情况下,又不能再补充新的工作人员,同样会致使事业单位部分职能因为人手紧缺而受到制约。诸暨市目前事业人员实有3603名(除学校、医院外),在行政机关岗位工作983名,平均占比27%;镇乡(街道)事业人员实有703名,在机关工作411名,平均占比57%;有的镇乡(街道)占比甚至高达95%,这些人员经过历练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但是由于“名不正、言不顺”,不能享受公务员待遇,同时又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制使用效用。

(五)事业职称聘任对编制效用影响较大。目前,事业人员的职称聘任受单位编制数制约很大,而且比较刚性,与编制使用效用不对称。如诸暨市机构编制信息中心,编制数3名,按人社局规定的高级专技岗位、中级专技岗位、初级专技岗位按编制数的7%、40%、53%核定,高级专技岗位0个、中级专技岗位1个、初级专技岗位2个;目前该中心具备中级职称人员2人,但只有1人可被聘任为中级,且该中级顶格为九级,上升不到8级,更不用说高级了,这样就有可能影响到履职效果,进而抑制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编制使用的最大化效应。

三、几点思考

在严控机构编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在“大盘子”总量下,挖潜盘活编制资源,切实提高编制使用质效,是个亟待破解的课题。结合工作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向标准体系来打实编制质效基础。一是调整编制限额数。目前,各地编制限额数是以2012年底的基数上确定的,近10年来,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都发生较大变化,理应进行限额数的动态调整以适应发展需要。由省、市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地域面积、经济总量、服务人口、财政收入等要素,测算出各地的编制限额并进行调整。二是探索机关单位编制配置标准。对国家尚未制定编制标准的领域内,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行业先行先试探索和制定行业编制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或者,根据岗位分解进行定量分析,按照“定职定岗定员”思路探索编制配置模式。

(二)向盘活挖掘来加强编制使用质效。一是向体制机制调整要质效。主要是要关注职能弱化、任务减少的机构,及时调整完善管理体制、核减相应编制,将收回的编制重点用于保障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领域所需。如,2013年设立的诸暨市城东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近几年来,规划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建议可以撤销该机构,收回编制,相关职责由属地镇(街)负责并划转相应编制。二是向编制大户要质效。主要是关注空编大户,如教育、卫生、文化、农林牧水、交通等事业单位,根据《诸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评估办法(试行)》,对事业单位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对近几年来未补充人员的事业单位,相应核减编制或空余编制。这即利于资源盘活,又实现了编制效用的最大化去向。

(三)向精细管理来提高编制使用质效。一是推进购买服务提高质效。积极探索推进“养事不养人”模式,对适宜由市场提供、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原则上不再增加人员编制。二是进一步深化“三定一评”履职体系建设,分析人员承担职责任务的饱满程度,及时调整部分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和单位的人员编制,使人员编制处于最适合最高效的运行状态。三是精细化管理编制周转池。明确周转编制使用期限并及时到期收回,对使用效益进行单独评估。

(四)向制度建设来巩固编制使用质效。一是规范混岗借用机制。要加强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的联动,严格执行好市级机关部门(单位)人员借用和混岗使用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长期违规借用;明确借用期限,一般一次不超过1年,累计不得超过2年。二是打通事业人员职务职级晋升通道。自实施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以来,事业人员也强烈要求推行职务职级并行,来解决事业人员关注的职称等级、职称数量等晋升难问题,真正从制度上提高事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个体编制的使用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