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目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前沿
【 字号: 【打印】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诸暨市制定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长期规划的探索与思考

日期:2013-12-1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诸暨市编委办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的基础内容,是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工作,对科学配置编制资源、有效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更好落实发展建设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下半年以来,诸暨市编委办会同当地组织、人社等部门,广泛调查研究,系统深入分析,探索制定并实施《诸暨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长期规划》。本文主要阐述该规划的调研制定、初步实施,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提高的设想,为今后更加科学地组织开展编制规划、有效实施招录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一、现实意义

  制定《诸暨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长期规划》(不包括教职工和医护人员,下同)是对今后5至10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工作的总体设计和规范要求,是一个时期内开展招录工作的主要依据。

  1、有效提升编制管理效用的需要。编制资源是既定的、有限的,如何合理配备编制资源,提高编制管理综合效能,是编制管理工作的核心课题之一。科学规划今后一个时期行政事业人员招录的数量、专业等内容,是合理配置编制资源、实现编制管理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前提,是防止编制使用盲目性、随意性,实现编制工作“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的基本保证。

  2、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机构编制管理与干部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公开招录是干部队伍力量补充的主要渠道,招录什么专业的人、什么时候招录人、招录多少人,都是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系统长远、科学全面的规划设计,并按照规划严格实施招录工作,才能逐步建设一支结构更为合理、人岗更为相适、更具有生机活力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各项工作开展落实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持续动力。

  3、不断提高招录工作科学性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录工作制度化以来,经过多年实践日趋规范化、合理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一些地方出现了招录工作不够规范、招录数量专业失衡等现象,对编制管理、队伍建设、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行政事业人员招录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作,事关每个部门和单位,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和严密全面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依据

  1、上级规范要求。上级规范要求即为政策性要求。各级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工作的规范要求,是开展招录工作的基础依据和的基本准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上级对行政事业人员招录申报、组织、实施等规范要求。主要为《公务员法》、《浙江省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每年省公务员招录计划方案和《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二是上级对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的规范要求。主要为《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实施意见》(省委办、省府办)、《关于严明纪律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全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申报和核准工作的通知》(省编委办)以及绍兴市相关规定。

  2、市级层面需求。市级层面需求,是指按照全市工作任务和队伍建设需要,对今后几年全市干部队伍整体的新招录人员数量、专业知识等要求。市级层面需求是对开展招录工作的统盘考虑,是制定规划的实际内容依据。我们通过日常干部队伍管理、机构编制管理掌握的情况和相关资料统计研究,分析市级层面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市级统筹要求。一是从全市统筹动态平衡编制管理出发。总体按照空编5%以上的原则,合理控制招录人数。空编是出编和进编抵消后的动态结果。出编包括退休、调出本市、其他(开除、辞职、死亡),入编包括招录、政策性安置、调任选聘、市外调入。从2005—2012年全市行政事业人员进出情况看(见表1),退休约占总出编数的90%以上,招录约占总入编数的60%以上;招录人数起伏较大,退休人数较为稳定;行政人员从“出多进少”逐步转变为“出少进多”,事业实有人员逐年略有减少等。综合考虑以上情况,作为今后动态平衡编制空余的重要参考。同时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大致退出人数的绝对数(见图1),作为测算每年招录人数的基础数据。

 

  

类   别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招  录

39

33

19

36

70

88

109

150

总  数

90

93

58

88

111

124

143

196

退  休

109

98

100

92

96

92

99

110

总  数

122

109

113

102

111

106

115

127

年底空编数

152

231

340

324

328

396

356

342

 

  招  录

37

39

65

53

69

109

109

129

总  数

63

87

107

100

94

126

114

135

退  休

75

91

97

98

106

152

157

132

总  数

84

120

110

131

123

163

171

145

年底空编数

127

183

259

269

277

285

333

330

  表1:2005—2012年全市行政事业人员进出情况一览表

图1:2014—2018年诸暨市行政事业人员预计退休人数情况表

  

  二是从全市统筹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出发。综合考虑近年来形势任务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新兴产业突破、现代服务业提速、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文化强市、生态靓市、民生安市“三三”战略,分析届内工作目标、重点工作部署对干部队伍结构配备提出的数量、专业要求。对照目前工作任务需要,系统梳理2005—2012年行政事业人员进出(重点为招录与退休)、招录人员专业分布等情况,分析研究现有干部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等,明确进一步综合优化结构、有效推进工作的动态要求。从人员年龄看,主要面临退休人员持续较多、近年新招录年轻干部相对较为集中等问题。从专业结构看,城建规划、财务管理、经济管理、法学法律等人员缺口相对较大。

  (2)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要求。以队伍建设、岗位需要为主要参考依据,适当兼顾本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按照近年我市考录高校情况,预测近年已毕业以及今后数年毕业就业人员的专业结构,作为行政事业人员招录的辅助对应参考。据统计,2007年至2013年我市考录高校人数每年在8800—10600名之间,专业分布较为全面、均衡,能够较好地兼顾满足今后一个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招录的专业需求。

  3、用人单位需求。 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指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和镇乡(街道)按照各自工作任务和队伍建设需要,对今后几年干部队伍的人员数量、专业知识等要求。用人单位需求是基层一线对干部配备的具体要求,是制定招录规划的基础参考信息。我们通过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状况。

  (1)用编需求。用编需求实质上为人员力量配备和优化年龄结构的要求。在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每年退休人数的基础上,主要调查了解各用人单位人员力量(编制配备)与工作任务匹配情况、干部年龄结构现状,作为确定招录人员数量时段分布、用人单位用编进人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反映人员力量和年龄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依次为:年龄结构老化严重,50周岁以上人员偏多;有“断层”现象,35—45周岁的中坚力量偏少;年轻干部偏少;人员力量配备不足;年轻干部偏多。(见图2)。

  

  图2:用人单位反映人员配备和年龄结构问题比例图

  

  (2)专业需求。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和镇乡(街道)对专业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于机构定位、设置和职能上的差别,除了对财务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少数专业具有共性需求外,市级机关部门单位侧重于与部门职责紧密相关的专技性专业,镇乡(街道)需要多方面以及当前任务较重、与农业农村紧密相关的专业(见图3)。

  

  图3: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和镇乡(街道)的专业需求比例图(上图为镇乡街道;下图为市级机关部门单位)

  

  三、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需求,研究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

  1、基本原则

  (1)凡进必考原则。除公务员调任和选聘、政策性安置、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调动外,行政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凡进必考,严把人员入口关。

      (2)合理控编原则。以适度空编为前提,对每年招录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任何单位需根据编制余缺和工作需要方可招录人员,不得满编、超编招录。

      (3)公平择优原则。合理设置报考资格准入条件,坚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程序严谨、纪律严明,将德才兼备、品能兼优的人员选拔进行政事业干部队伍。

  (4)适度超前原则。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需要,对照岗位空缺、结构优化等需求,统筹把握专业、人数等要素,切实提高招录工作前瞻性和科学性。

    2、规划内容

  (1)用编规划。截至2012年底,全市行政编制空编340名左右,其中市级保留150名,市级机关部门空编120名左右,镇乡(街道)空编70名左右;事业编制(教职工和医护人员除外)空余330名左右,其中市直属事业单位和市级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空编275名左右,镇乡(街道)空编55名左右。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空编情况以及预计当年度调任、选聘、政策性安置、分配录用和退休人数,测算今后5-10年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空余情况,根据全市编制总数空编一般在5%以上,新招录人数控制在各单位空编数50%(事业单位30%)以内的原则,2014—2023年每年公务员(参公)招录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医学类或师范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及公安除外)招录人数原则上均不超过120名(今后五年预计每年招录人数见表2)。

  

年   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人数

行政

100

115

120

120

115

事业

110

80

85

110

120

 

  

表2:2014—2018年全市行政事业人员预计招录人数

  (2)专业规划。以各用人单位的岗位、专业需求为基础,统筹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退休人员岗位空缺等情况,科学编制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专业招录规划。一是保持综合管理类与专业技术类之间的平衡。在政府职能进一步从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主的大背景下,今后一个时期内应逐步减少行政管理(除各执法部门相关行政管理专业外)、公共管理、中文(文秘)等综合管理类专业人员招录人数,适当增加城建规划、工程造价、环境监测以及机械电子等专业的招录比重。二是因地制宜保持各专业技术类之间的平衡。通过公开招录能基本满足各单位的用人需求,保证各专业岗位人员够用、结构合理。镇乡(街道)应重点招录城建规划、经济管理、水利农技、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市级机关部门应重点招录法学、财务审计、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各部门技术性较强的基本专业(见表3),并实行逐年有序补充。同时,每年切出20名左右的行政事业编制名额用于招录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需的储备性专业人才。

序号

专  业

预计人数

序号

专  业

预计人数

1

法律类(含检、法)

90

6

水利农技类

40

2

财务管理类

65

7

信息技术类

35

3

工程技术类

60

8

环境保护类

35

4

城建规划类

50

9

计生服务类

25

5

经济管理类

50

10

有关部门基本专业

300

表3:2014年至2018年全市行政事业人员招录重点专业一览表

  (3)综合规划。组织、编制和人社部门要从“全市一盘棋、十年一盘棋”的角度,发挥总揽调配职能,统筹谋划招录工作,既要注重各用人单位的专业、学历、数量、性别等方面的近期需求,更要统盘考虑全市干部队伍的编制使用、岗位匹配、梯次配备、整体结构等长远发展。要通过科学用编,盘活全市编制资源;通过“养鱼计划”,提前招录培养紧缺型专业人才;通过改进招录机制,使新进人员保持较为合理的结构比例;通过加大面向基层一线人员招录力度,提升干部源头工作经验,实现梯度培养、优化结构、有利事业、推动工作的目标。对招录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做到专岗专用。

  四、规划实施

  1、加强组织保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招录工作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社局共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工作由市人社局负责实施,原则上每年招考一至两次。对招录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专业人才等特殊岗位要求的拟定专门招录办法。师范类和医学类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招录工作由教育、卫生部门分别组织实施,用编计划报市编委审核,招录过程由市人社局监督指导。

  2、规范招录程序。实行用人单位年度编制使用计划申报制度,各用人单位提前制定下一年度用编计划,经提请编制部门审核后,分别向组织、人社部门申报招录计划。组织、人社部门根据中长期规划要求,共同提出初审意见,并汇总制订全市招录计划,提交市编委会议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

  3、强化部门协作。组织、编制、人社部门作为中长期规划的牵头组织实施者,应加强工作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行政事业人员招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商议招录事项、研究问题对策,保证招录工作顺利有序实施。加强牵头组织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对接,对每个单位的招录计划进行积极有效沟通,确保招录人数、招录专业符合规划要求、工作需要。

  五、进一步提高招录规划科学性的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工作。制定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长期规划,既是一种积极有效、有益工作的探索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改进、不断完善的实践过程。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依据中长期规划部署实施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工作,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提出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既是对落实现行招录规划的尝试实践,也是对提升今后工作的探讨思考,旨在进一步发挥编制部门在制定实施规划的牵头作用,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切实增强编制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建立规划长效预测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规划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建立规划长效预测机制是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增强规划科学性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建立专项台账制度。按照制定规划的相关要求,由编制部门牵头、组织和人社等部门共同参与,专门建立资料台账,认真收集、详细记录历年行政事业招录、政策性安置、调任选聘、调入、退休、调出、其他(开除、辞职、死亡)等进入、退出的人数、专业以及年底空编等情况,理清干部队伍和编制管理基本情况,探寻编制使用和队伍建设规律。二是要建立科学的测算制度。总结比较历年招录工作,寻找每年招录共性特点、相关数据之间关系,邀请有关高校专家、专业统计人士参与,借鉴统计工作先进方法,探索构建一套合理健全的“X+Y”招录数量预测机制:首先“X”是理论数据测算。将承担工作任务、现有干部力量、目前专业结构、进出人员数量等要素进行具体量化或环比量化,设置一定的计算方法,测算今后一个阶段的招录人员数量与相关专业,作为主要参考依据。“Y”是实际综合评算差额。统筹考虑实际任务和队伍情况等各种因素,确定一定数值区间“Y”为调整差额,使规划更加合理化。三是编制区域专业需求目录。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专业需求目录,根据区域特色确定重点招录的专业。按照形势任务发展和区域发展重点变化,对照高校专业设置状况,适时调整招录重点专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完善规划评估调整机制。认真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内容,是保证规划严肃性的基本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制定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长期规划尚属初始阶段,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该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且影响规划的因素众多,当前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较快,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评估、适度调整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实行规划实施全程评估,对招录工作的计划申报、公告发布、录用分配、工作表现等重点环节开展跟踪评估,对招录人数、专业要求、组织实施等工作进行评价。在招录工作完成后,综合评价规划与实际操作的差异;在一个时期内对招录人员的具体工作表现、人岗相适度等予以跟踪记录,建立招录人员跟踪档案,评价招录工作后期成效。组织、编制、人社部门要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定期对规划的组织实施进行评估。建立日常信息互通机制,及时交流招录工作相关信息,为改进招录工作积累相关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二是建立规划预警机制。在市级层面和用人单位层面,在编制使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缺失、编制使用失衡、人员配备明显不合理、规划落实不顺畅不到位等问题,应立即引起重视,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行预警,并及时深入调研了解原因,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掌握了解的信息和实际需要,分析对规划调整的必要性。拟对规划予以调整修整的,应通过组织、编制、人社三部门联席会议论证确定;对调整内容相对较多、涉及编制管理的,三部门议定后提交编委会议讨论确定。

  3、健全规划联动工作机制。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是确保规划顺利编制实施、提高工作综合成效的组织保证。一是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机制。组织、编制、人社部门在部署实施规划过程中,应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做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信息互通,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建立用人单位年度编制使用计划、行政事业人员招录计划联合发文、联合审核制度,避免用人单位多头申报、多次沟通。探索整合组织人事管理系统、机制编制实名制系统等管理操作平台,建立统一、联动、便捷的管理系统,分部门设置使用权限,保证信息资源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相关部门高效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强化规划上下联动制度。制定实施规划既要着眼区域全局、整体考虑,又要各部门各单位上下一致、良性互动。每个部门、镇乡(街道)都要按照要求,从单位自身队伍建设、工作开展需要出发,制定干部队伍、编制使用中长期规划,注重干部队伍的年龄、专业等梯度规划,使市级层面有总体规划、用人单位有个体规划,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和合理性。及时向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报送相关信息,使相关部门全面了解部门单位对招录工作、编制使用、干部培养的需求。三是进一步强化监测检查机制。要监测市级和用人单位两个层面规划执行情况,实行规划实施年度报告制。组织、编制、人社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提高编制有序使用、干部梯度培养的意识,对本系统本单位干部队伍不清、编制使用管理不规范、招录未制定实施规划等现象的,要采取责令督促整改等相应措施,不断增强规划制定实施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