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目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前沿
【 字号: 【打印】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关于我市农技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3-05-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上虞市编委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加强乡镇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前阶段我办对全市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人员现状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就加强乡镇(街道)农技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我市农技队伍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从无到有,通过不断改进完善,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实用的体系。1992年乡镇“撤扩并”后,撤掉全市8个区的涉农区站,形成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2007年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三级管理,同时,在所有行政村中设立村级农技员,责任农技员实行定岗定员定专业,落实包村联户制度,村级农技员根据行政村规模大小每村确定1-2人。2010年,根据浙政发[2009]80号文件精神,为积极适应农业农村形势,加快乡镇街道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转变和拓展,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在原有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基础上,挂牌建立起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

  1、农技队伍编制及在岗情况。据统计全市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有事业编制总数232名,在编人员214名,在编在岗人员89名,在岗不在编(借调)人员32名,在编不在岗人员125名,且各乡镇(街道)农技人员日常兼任非农技岗位工作或抽调担负中心工作,主要精力不在农技服务上的人员不是少数。

  2、农技人员结构情况。全市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在岗农技人员121人,年龄结构:35岁以下16人,35—50岁41人,50岁以上64人(五年内退休人员33人);学历情况:大学本科50人,大专39人,中专、高中及以下32人;职称情况: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23人。拥有技术职称的100人,占农技人员总数82.6%;没有技术职称的21人,大部分是借用的行政编制人员,占农技人员总数的17.4%。

  二、存在问题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我市镇乡(街道)农技队伍建设已显现了许多不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1、政策多变,队伍不稳。事业单位改革常常是农业部门做先锋,先是“定编裁员”,再“定岗定员”、“转变职能,减人、减机构、减开支”,农技推广工作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乡镇农技信息中心是所在政府下属机构,业务上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履行区域内农技推广、动植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职责;合置设立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单位性质未变,人员身份未改,待遇也没什么提高,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当前又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改革,实行人员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推行绩效工资,因为乡镇工作人员均是混岗使用,这样一来,乡镇农技队伍中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等人员处置问题,影响了农技队伍人员稳定。

  2、队伍老化,素质不高。全市乡镇(街道)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仅16人,其中有11人是行政借用人员,占13.2%;35-50岁的41人,占33.9%;50岁以上64人(其中五年内退休的有33人),占52.9%。农技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技术干部断档。近年来由于在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技人员通过各种渠道都拿到了大学或大专文凭,但是在在岗农技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仍有32人,占26.4%。高年龄、低学历的农技人员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知识结构不合理,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只能产中技术指导,不能产前、产后延伸服务,服务缺乏综合性。如农业补贴等工作,80%以上的乡镇必须依靠年轻同志,完成电脑操作。

  3、结构失调,人员断档。一是人员布局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乡镇之间的不平衡,在岗人员最多的章镇镇16名,丰惠镇也有11名,最少的长塘镇和陈溪乡只有3名,4-5名的乡镇有10个,占到全市乡镇的一半以上。并且非农业技术人员居多,身兼数职。二是专业结构失调,现有农技人员大多是长期从事种养植业,对传统农业比较熟悉,而现代农业所急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食品安全、动植防疫检测等方面人才奇缺。且有好多是行政或者别的事业单位借调,专业知识不够,业务不懂,工作受到影响。三是缺乏年轻的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补充。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近几年中乡镇公务员每年有少量招考,而事业编制农技人员已连续数年零招聘,人员严重断档,农业技术服务缺乏创新和活力,后继乏人。

  4、条件简陋,配置不足。农业技术办公服务场所小,最少的只有30平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百余平米办公用房标准。必要的农业技术服务装备落后,基本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缺乏。

  三、加强我市农技队伍建设的建议

  乡镇(街道)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各级政府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大力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技队伍建设工作,把加强和改善农技队伍建设作为我市强农、惠农的一项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认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村稳定,事关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无农不稳”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各项“三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群众绿色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层农技单位也必须充分认识在农业生产工作一线的重要性,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按科学发展观理念,努力将自身建成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队伍。

  2、规范农技队伍编制使用与管理,健全考核机制。针对当前我市乡镇农技事业编制使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各涉农单位及其岗位设置情况,进行必要调整、梳理,科学“定编、定岗、定人”;严格限制占用农技岗位编制,对在编不在岗和混岗情况结合实际及时理顺、归位,不适合归位的另行调整安排合适岗位。

  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对现有农技人员重新进行定编设岗,实行岗位管理,将农产品质量监管、指导责任区示范户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生产档案等工作纳入乡镇责任农技员的工作任务,继续实行责任农技员包片联村联户(包括合作社、企业、基地等)制度,业务上接受市级农业部门的指导,建立由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考核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奖金发放、职称评聘、个人奖励、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作为乡镇内轮岗对象或富余人员处置。在维持现有编制及岗位不变的基础上,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做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合理流动,实现队伍建设稳定与发展相统一,服务工作供与需相一致。同时要在编制允许的前提下,适时招考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大学生补充到乡镇农技推广一线工作,以提高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加强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在培训方式上,除了目前常用的课堂理论、现场指导示范之外,要组织人员异地培训,走出去培训,时间长一些,一个星期或十天,到学校、到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在一起,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让专家了解基层农技人员需求,使专家的立项更有针对性、更科学;跨县跨省考察取经,学习他们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管理模式。培训考察要注重实效,避免为培训而培训,否则所发的培训证书毫无意义。同时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农民的需求和自己的不足,使农技人员和服务对象长期交流接触,教学相长,充分发挥乡镇农技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培训内容上,原有的粮油蔬菜、林果、水产、农机、畜禽等专业技术知识决不能放弃,要适当增加和提高现代农业所需的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控、以及服务对象常遇到的各种难题等方面知识内容。

4、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稳定队伍。要加大投入,按照农业技术服务工作需要和行业有关标准要求,增加设立农技人员培训、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的专项财政预算。改善农技人员办公服务场所,加大农技服务检测仪器、设备和相关办公自动化设施以及必要交通工具的配置。改善农技人员生活条件,提高农技人员待遇,稳定农技人才队伍,为农技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