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中小学编制状况调查与思考 | |
| |
一、全县中小学及编制现状 1、全县中小学基本情况 新昌县县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共有常住人口38.04万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10年底)。 2011年全县拥有小学60所,在校学生27659人。普通中学19所(含1所民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12891人。全县拥有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7669人。职业高中3所,在校学生4587人。拥有公办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13756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导致农村中小学规模小、班额少,而城区学校生源饱和,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城区初中师生比为1:12.98,而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9.64;城区小学师生比为1:21.92,而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9.24,个别学校师生比仅为1:2.1。 2、全县中小学编制状况 2004年8月,县编委印发了新编委〔2004〕20号文件,同意核定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890名,其中,高中教师1229名、初中教师1055名、小学教师1331名、幼儿教师174名、其他教师101名。 2011年6月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县编委对新昌县教育体育局作了“三定”规定,延续了2004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核定数,总量上无变化,符合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二、全县中小学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编制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全县中小学在编教职工有3730人(2011年底数据)。虽未突破编制3890名的总量,但编制结构尚欠合理。如职业高中教师编制较富余,普通高中和初中教师编制基本持平,而小学教师编制超编近300名。 新昌职业技校、大市聚职中、拔茅职中等三所职业中学的编制较为富余,主要是由于当初核定职校编制时正逢新昌县人口出生高峰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学校规模,且学生数按高中三年全部在校计算。另外,与普高教育发展较好,学生和家长观念上存在着“普高热”有一定关系。 小学教师编制超编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生源越来越少,加上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进行了调整,先后撤并小学29所,但小学教师数量却减少不多;二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由于知识、年龄、教学业务等原因,不适宜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转向二线从事工勤等教辅工作,部分小学教师转岗从事学前教育,导致小学一方面超编、人员过剩,另一方面却存在学科教师紧缺、专业对口率低、年轻教师相对较少的问题;三是由于定编标准的调整。省里2004年定编的统一标准是按1:23的师生比为依据,但2008年省教育厅下发的定编补充文件专门针对农村小学规模缩小而作了调整,规定农村小学不按照师生比来定编,而是按师班比1:1.6来确定;四是民办公助的南瑞实验学校教师借用了公办小学教师的编制(共74名),以致借出学校出现超编现象。 2.在编教师被借用情况较多。目前,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教体局机关科室、学校与局属其他单位之间的在编教师借用现象十分突出,甚至存在几家单位联动借调的状况(如A单位的教职工借给B单位,B单位的教职工借给C单位,而C单位教职工又借给D单位)。有些教师被借用到社区从事非教学工作,有个别教师甚至被借用到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既给教育系统内部的编制管理带来困难,也与编制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不相符。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内部编制、人事管理权过于独立。浙编办〔2008〕87号文件指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教师资源,要实行县(市、区)域内统筹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全县最多事业编制及事业人员的教体系统,其编制是一个系统范围内的“大编制”。由于教体局有调配使用系统内编制的权力,导致教师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不一致的状况。二是编制管理部门主动监督管理未到位,部门间相互监管也不够。 3.在编教师被借用到民办学校的较多。南瑞实验学校创办于2004年,是新昌县第一家由企业投资举办的民办学校,设小学、初中二个教学部,现有222位教职工(其中借用公办教师118人,自聘教师45人,自聘职工59人)。 为了办好南瑞实验学校,进一步促进全县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若干意见》(新委〔2003〕87号文件)精神,县政府于2005年5月17日发文同意南瑞实验学校采用“民办公管民营”的运作模式,师资配备由教体局调配与南瑞实验学校自聘相结合(自聘办法按新委〔2003〕87号规定办),“其中由教体局调配的教师,其公办性质不变,人事关系均在原学校。”基于这一扶持政策,民办南瑞实验学校有了118位公办性质的教师。 三、加强全县中小学编制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浙编办〔2008〕87号文件指出:市、县(市、区)机构编制、教育、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密切合作,精心组织,切实做好中小学核编和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为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促进新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昌中小学现状与教师编制状况,现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增强机构编制管理意识 一要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增强机构编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机构编制是重要的执政资源,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作用。机构编制管理既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件非常敏感、非常严肃的工作。中央“两办”专门下发通知,从科学配置执政资源、巩固改革成果、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高度,重申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只有对编制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把编制管理工作抓好并落到实处。 二要组织学习教育,转变对编制管理的认识。当前,在教育系统中对编制工作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一部分人编制概念模糊、编制意识淡薄,个别人甚至认为有无编制无所谓,“有编无编,照常上班”。所以要组织各类学习和培训,帮助纠正编制管理认识中的一些偏差。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中小学负责人要认真学习贯彻浙编办〔2008〕87号和新编委办〔2012〕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 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原则,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及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来合理定编,优化结构,并用足用活编制资源,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一要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确定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级各类学校身份。这是做好教体系统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法人主体(学校)不明确,编制就无法落实。 二要对全县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公办学校(含教育工作站)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各校实际与发展状况,做到及时调整,科学、合理地定编,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编制结构,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是在核定编制时,除了要考虑师生比之外,还要考虑农村学校“一师一校”、城镇学校“大班额”等情况,适当灵活机动,科学编制,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完善制度,规范全县教师编制的管理 一是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机构编制核定和使用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理顺学校内设机构的职能关系,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人员结构,在不突破编制总额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中小学采取不同核编政策,确定不同核编方案,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特殊性,注意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使编制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对于引进教师、公开招聘教师既要立足教育发展,也要根据岗位需求,按照“注重质量,适度超前,逐年到位”的原则,使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 二是严格执行出入编管理制度。2012年3月,县编委办印发了《新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计划审核工作的通知》(新编委办〔2012〕6号),明确了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出入编审核程序。所以,各中小学校教师的出入编应遵照上述文件,与其他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一样按相关程序办理。 三是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加强和完善全县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及教师借调的有关规定,对目前“在编不在岗”和擅自借调教师、挤占教师编制的人和事,要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予以严肃处理,从而维护教师编制的有效性与严肃性,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4. 明确职责,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编制管理部门与教育行政等部门的职责。编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各个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负责全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的审批与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把好审批与监督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所属学校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系统内在编教师的借调行为;人力社保部门要综合管理教师的聘用、考核、奖惩以及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根据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内实有人数核拨经费,对未经审批擅自离岗或借用在编教师的,要停拨相关经费。各学校要严格按编制岗位结构配置人员,任何学校非教学人员不得占用教师编制。 二是做到编制管理中宏观上严肃性与微观上灵活性相结合。在宏观上,编制管理部门要严格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制度。为提高工作效率,在微观管理工作中,在遵循编制制度的前提下,可以给教体局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如各中小学教师系统内调动权。同时考虑到教育系统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在出入编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上可讲究灵活性。对各校的用编申请,主管部门教体局可“打包”办理,即在教师调动(含招考)时统一提出用编申请,由县编委办按规定程序审核。对调动(含招考)人员的入编手续,也可由教体局“打包”办理。即教体局提供一份详细的入编人员信息表,盖好公章后送县编委办入编,进入新昌县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库。 三是处理好教师编制管理与促进民办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南瑞实验学校的创办,为全县增加了一所城镇中小学,缓解了上学难的矛盾。六年来办学规模、教学质量都有了提升,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可,其社会效益是明显的。创办初期,政府派出在编教师扶持其成长是必要的。但从长远发展看,应借鉴其他地方民办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成功办学经验,需完善政策,充分依靠民办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力量,逐步解决南瑞实验学校的师资问题。在管好用好在编教师的同时,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