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目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前沿
【 字号: 【打印】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机构改革的思考

日期:2013-05-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越城区编委办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适应民生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益服务权益的主要力量,事业单位必须具有恰当的人员编制规模与结构才能有效履行它所承担的职能,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适当的编制规模与结构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社会提供各类公共产品服务的保证。

  一、目前我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现状

  在管理中,核减事业机构编制的难度主要体现以下因素:

  (一)要求设立机构增加编制较多,撤销核减困难。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职能的增强,各部门、单位都积极要求设立机构或增加编制;而当机构职能弱化,应撤销机构或核减编制时,因涉及职位安排和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部门、单位总能提出不少困难和理由,撤销机构或核减编制的难度较大。

  (二)事业单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资源共享整合较为困难。目前事业单位多是由各级党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以及群团组织等举办的,他们分属于不同部门,形成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同类事业单位在不同部门重复设置,使得许多资源分散,不能有效地发挥规模效益,导致人才、资金、设备等的浪费。在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互不统属的体制下,事业单位参与社会服务往往是各自为战,资源无法共享和整合,难以形成社会服务的合力。

  (三)对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不能形成合力。一说到机构编制管理,总以为是机构编制部门的事,与部门无关的思想比较严重,在机构编制管理中部门间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科学实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

  根据机构编制的发展规律和不同行业特点、发展水平、社会公益需求、财政收入等因素,坚持以“分类管理、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为原则,机构、编制的增加或者减少,从是否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履行公益事业职能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根本判断标准,该增加的增加,该减少的减少,该撤消的撤消,该转移的转移,严格控制总量过快增长,实行动态管理。

  (二)形成规范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合力

  规范的管理是一个需要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首先,在规范主体上,机构编制部门不仅要与上下级部门协调配合,还要与同级政府的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进行密切的协调与合作。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按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形成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人员能进不能出问题。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逐步从“养人”向“办事”转变等。其次,规范的方法上,需要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多管齐下;再次,在规范的机制上,要创新规范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及公民合作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通过编制法律、法规规定,事项公开,群众监督等方法进行约束,从根本上杜绝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随意性行为。

  (三)探索事业单位人员正常流动新机制

  探索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新机制,打破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推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既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管理,又有利于实现单位与人员之间的双向选择,单位可以根据工作和岗位的需要,找到合适的人选,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岗位。通过推行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的正常合理流动,疏通事业单位人员出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使事业单位成为一潭活水,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多渠道探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

  在严格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同时,可积极探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不同模式。凡完成短期工作任务以及市场能提供服务的,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只核定工作经费或只核定编外用工计划,用于配备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或可替代的一般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合同管理等等。

  三、对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是简单地减机构、减人、甩包袱,也不是简单地涨工资、提待遇,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而是要坚持把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壮大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我们各级、各部门要把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优化公益事业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精心设计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要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

  (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向

  1、实现事业单位投资和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政府包办的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既可以多种渠道吸收事业发展资金,又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责权利相统一,增强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除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外,一般都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也应允许多种形式的联办,实行事业单位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监督管理,在金融信贷、收费价格、税收和财政性资金投入等方面,支持鼓励和积极推进社会事业的产业化发展,从直接兴办和管理事业单位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交给社会承担。

  2、推动事业单位走向社会,进入市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主要是打破部门所有制,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事业单位对国家的依赖程度,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把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变过去对人财物甚至业务的直接管理为“政策引导,经济监督,管好领导班子(只管法人代表),监管国有资产”。同时要使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名称和级别上与机关分开,调整政事合一的单位,避免制定和执行政策一体化的弊端。事业单位的机构和名称,应体现其技术性、服务性的特点。事业单位一般不套用行政级别,而是根据其性质、规模、地位和效益等综合指标,确定等级规格。

  3、创新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布局的合理性。对事业单位应进行合量的布局,撤并压缩那些重复设置、规模过小、效益较差,明显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单位。二是管理的科学性。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享有内部管理自主权。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实行干部聘任制、工人合同制、职称评聘制、工资浮动制、岗位责任制。三是机构的高效性。事业单位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调整结构,归并业务相近部门,减少财政补贴的人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标准,加强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日常监督和管理,防止比例失调和人员膨胀。

    4、统筹各方面关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主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一要处理好统筹协调与各司其职之间的关系。机构编制部门要准确把握定位和职责,切实承担起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统筹、指导、协调职能。组织、财政、人社以及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也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二要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在方法和步骤上不搞“一刀切”。可在上级明确的总体目标和改革步骤前提下,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明确不同阶段的改革重点,作出分步、先后和渐进的安排,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其他各项改革的关系。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要注重处理好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各相关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这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因此必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