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 |
| |
市编委办综合处 沈越聪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财政部门相继实施了预决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方面的业务改革,引起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大变革,这就要求各单位在日常财务活动中采取科学手段,规范资金使用,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财务管理模式。 一、存在问题 (一)预算编制工作难度增加 当前每年的预算编制已经成为各行政事业单位与财政部门的“数字博弈”,一方面,由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严密性与约束力,财务部门往往无法对本单位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做出准确预计,只能尽可能多地争取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财政收入下降,通过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削减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数量,控制公共财政支出的政策倾向愈发明显。尽管预算工作布置之初安排的是“两上两下”的工作流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往往需要三到四个来回才能确定最终的预算数字,增加了预算工作难度与容量。 同时,随着精细化要求的增加,各单位编制预算时需要将预算数字分化到各个经济科目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临时性公务活动、会议或者调研等,形成预算外支出,需要对经济科目进行调整,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密性与约束力。 (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项目经费在公共财政支出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尽管财政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管理仍不到位,作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评价工作覆盖面窄、深度不够,评价结果本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有待提高,具体操作过程中存有不少影响评价效果的负面因素: 1、思想认识亟需提高。长期以来,在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部分单位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申请、轻监管,重使用、轻绩效,重分配、轻问责”等问题,对绩效评价的概念、作用了解不多,对绩效评价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 2、评价指标设置困难。从实际操作情况看,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工作中最难、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否。但由于财政支出涉及多层面、跨行业和不同支出性质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精细化设置难度较大,许多项目的绩效评价往往无法形成量化标准,项目与项目间评价结果也缺乏可比性。同时为保证实际可操作性,所采用的指标也需及时更新完善。 3、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一些部门和单位会计基础较差,核算不规范,支出用途不清晰,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部分单位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提供反映项目绩效的基本情况和数据,而这些基础数据的缺失将严重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完备与准确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以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再设置专门的会计岗位,财政部门也只要求各单位1-2名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报账员办理日常收支,向财务结算中心报送单据。那么单位内部会计与出纳的牵制关系就不存在了,单位的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与出纳双重职责。虽然财务结算中心在代理核算过程中,也履行了会计牵制与监督的作用,但由于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很难做到全面准确的了解,这种牵制与监督也不可能真正及时到位。 另一方面,部分单位的财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合理,业务存在交叉现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够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流于形式,已建立的制度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往往只是“落实在会议上、执行在记录中”,用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使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四)财务人员业务技能亟须提高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账户设置、账户核算内容、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和会计记账等各方面对单位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状况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系统的学习以及后续教育。不论是对新制度新准则的把握程度还是对财会工作的职业判断,仍然停留在较肤浅、较模糊的状态,不能满足新时期公共财政改革所提出的要求。 二、相应对策 (一)健全单位预算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1、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力争将单位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执行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也就是要求各级预算部门单位,按照财政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量,结合各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处室职责和工作任务等,编制各内部处室的责任预算体系,并严格执行该责任预算体系的考核机制。 2、严格控制财务支出,确保重点业务的工作经费。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减少与防止公共经费的浪费与腐败。尽量减少招待费用支出,将公务招待费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从严控制车辆维修支出,建立公务用车定点维修机制,修理申报人、修理经办人、修理审核人和维修费审批人要独立分开,相互监督。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严控制在专项资金中列支的各项费用,确保专款专用。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 1、建立问责制。当前绩效理念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缺失,评价结果的好坏跟单位资金安排、应承担的责任缺少直接联系。建立绩效管理问责制,将绩效结果作为考核内容,与资金安排挂钩,必将使得各单位的绩效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 2、夯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供准确数据资料。准确的数据和资料是实现绩效管理有效评价的基础,组织各基层单位做好财政支出绩效的自评工作,确保所提供数据真实完备。 3、搭建信息平台。一方面,绩效评价结果不仅要反馈到被评价单位和相关责任部门,还要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与评判。另一方面,加强绩效评价基础工作,建立动态、可扩充的绩效评价指标库与标准库,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大量、全面、可靠的信息数据库,以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后,各单位须结合自身实际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内部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等内控制度,明确职责权限,规范财务管理工作,重新分设会计和出纳岗位,各单位内部按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形成各财务岗位之间、业务与财务之间、单位领导与财务之间、领导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控制,具体涉及资金支付、工程建设、采购付款、印鉴管理、财产清查等多项内控机制。尤其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需要重点完善与加强,如制定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单项公共经费使用办法,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公务接待费、车辆运行费等管理制度。从内部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单位资产流失,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督促财务管理人员自觉提高职业素养。各行政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各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配备能胜任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适当引进高水平财务人员,提高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 2、依法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拓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领域,实现会计知识技能结构的复合化和综合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财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建设,开展会计职业道德专项考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