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王科敏 |
住所 |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洋江西路589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10 | 经费来源 | 财政全额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0 | 期末数(万元) | 0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市文史研究馆的日常工作,做好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开展文史研究、馆务活动、对外交流等的联系和服务保障工作。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600MB1E09202A | 举办单位 | 政协绍兴市委员会办公室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市政协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1.对标重点工作强化政治担当一是深挖“胆剑精神”内涵,谱写新时代“胆剑篇”。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绍兴的重大使命。由我馆提交的《“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是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新使命》《揭开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精神密码——“与时俱进的胆剑精神”的理论逻辑及其实践路径初探》两篇研究文章获得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发动馆员和文史爱好者撰写8篇主题文章,在《绍兴日报》同步配合推出“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文史专版,其中《胆剑精神的意蕴》、《胆剑精神: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三维动能》两篇文章被“学习强国”等转载。副馆长刘孟达为胆剑精神陈列馆撰写的导览文本——《胆剑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胆剑精神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我馆开展“胆剑精神”讲座22场次,每场次的规模从数十人到数百上千人不等,其中全市公安系统的主题讲座有3000余人参加。由专职副馆长杨水土参与策划的越剧史诗《胆剑千秋》,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二是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脉,焕发浙东运河时代新风貌。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一周年,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馆长冯建荣应邀在《浙江日报》运河文化专栏上撰文,获2024年度“浙报集团融媒共享联盟·优秀专栏作者”称号。还接受了绍兴广播电视台“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特别栏目《浙东运河好运之河》40分钟的特别直播专访。馆长冯建荣、馆员邱志荣应邀参加了2024“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分别作了“浙东运河好运之河”的主旨演讲和相关专题发言。馆内特别推出两个运河文化专题展览——“浙运绍兴——绍兴运河文化主题书法展”和“‘传承运河文脉守护古城烟火’书画特展”,社会反响热烈。馆员邱志荣、丁兴根、赵任飞参与编著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计10部,是浙东运河第一部以水环境、水历史、水文化为基础的百科全书。三是助推复兴历史经典产业,擦亮绍兴黄酒金名片。推进黄酒历史经典产业复兴,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馆长冯建荣撰写的《浙江历史经典文化产业概述》第四章《黄酒篇》,被省文史馆作为先行样本,得到时任王浩省长的圈阅肯定。在此基础上撰著的《黄酒有意思》一书,经市委批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社、中新社、中华网等均作了报道,其中《浙江日报》2次、潮新闻6次、“学习强国”5次进行报道。专职副馆长杨水土原创的两首歌曲《黄酒颂》和《问酒》在黄酒节前通过网易云音乐平台推发,广为传唱。四是充实古城保护利用“智库”,助推古城申遗步伐。“加快古城申遗步伐”,是写入2024年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在以“传承运河文脉守护古城烟火”为主题的“7.15”绍兴古城保护日上,馆长冯建荣作为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二届咨询专家代表受聘,并为古城申遗建言献策。在副馆长任桂全、馆员屠剑虹担任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后,目前已有3位馆员加入专家智库。联合市政协文史委、绍兴日报社组织的“7·15”绍兴古城保护日专版,成为“古城保护发展大会”会务资料。与市政协文史委、绍兴日报社、市考古所合作推出“稽中考古遗址”专版,启动编纂《绍兴文物考古资料汇编》,巩固绍兴的越文化中心地位。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以“古城保护”为主题的书画作品100多幅,推出“传承运河文脉守护古城烟火”书画特展,社会反响热烈。五是树牢理想信念,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由馆长带头、馆员参与的“绍兴文史宣讲团”贯彻省委召开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部署推进会精神,在市委组织部带领支持下,持续为三支队伍快速成长提供智力支撑。在市委党校、越城区委党校、柯桥区委党校、枫桥学院、上虞区道墟街道等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省院士专家,省文史馆研究员,市两会港澳台侨、海外人士,民盟嘉兴市委会2024年新盟员,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等作绍兴优秀传统文化授课,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赴嘉绍大桥公司、市投发公司、市产业集团等作清廉文化、文旅融合讲座,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共宣讲125场次。2.深耕文史研究传承历史文脉一是《绍兴大典》首批出版。与市社联一起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绍兴大典>编纂出版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以“史”部方志为重点,已出版52种206册,实现了良好开局。预计到2025年底,出版总数可达120种400册左右,实现经、史、子、集、丛的全覆盖。二是文史专著硕果频现。绍兴文史丛书之三、之四《简明绍兴史》《越言文备》顺利出版;丛书之五《浙东唐诗之路诗歌全集》正在印刷当中;列入新一年出版计划的《越文观止》一书采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收编目录的形式,公开征稿、论证精选;《绍兴文物考古资料汇编》系列丛书已完成三册120万字的文字整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度以来24位馆员共完成研究专著35部,公开发表文章超百篇。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校注的《嘉泰会稽志》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李永鑫副馆长和何俊杰副馆长编写的《大舜传》已完成初稿。任桂全副馆长正在着手撰写《绍兴城市史》下册。根据省文史馆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浙江文史记忆》绍兴市及区(县、市)卷共7部的出版工作。三是文史通讯形成影响。作为本馆对外交流宣传资料汇编的《文史通讯》,今年除配合展览的相关专辑和对去年的文史专版及公众号年度阅读量前20的文章选编为《癸卯文丛》外,一年来,共编辑出版了六辑,成为“绍兴文史”品牌的重要助推器。在第四十届兰亭书法节前夕,为深挖“兰亭雅集”的历史文化内涵、擦亮书法圣地金名片,专门组织专家考证兰亭雅集37首诗的相关情况,精选历朝以兰亭雅集为主题的绘画名作,编印成《兰亭诗画》特刊,成为我市弘扬书法文化的最佳文化礼品。四是文史队伍渐成智库。馆员在各类专门学术平台上频频亮相,如馆员潘承玉在国际儒学联合会、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儒学大家谈”之“中国心学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2024年4月18日,绍兴文理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正式成立,馆长冯建荣、副馆长李永鑫、刘孟达、何俊杰,馆员邱志荣、屠剑虹、何鸣雷被聘任为首批兼职教授。在高校举办绍兴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会,我馆成员与其他地方文史专家探讨交流古城保护与创新独特的“绍兴模式”。五是文史库藏日渐充实。2024年共新增馆藏资料602件,其中接收书籍资料154册,接受书画藏品75件,新购文史资料工具书373册。同时,借助市图书馆、市档案馆的专业指导,完善文史资料管理,逐步建设功能强大的文史资料中心,并向社会开放资料借阅查询。3.创新成果转化打造文史窗口一是开拓展览交流模式。规范办展申办程序,引进优质资源,举办原创精品展览。“稽古存真——南派精拓传拓精品甲辰新年特展”“史画绍兴——任在山本土题材美术作品展”均得到了相关行业协会的鼎力支持;集全社会力量而成的“‘传承运河文脉守护古城烟火’书画作品特展”反响热烈。与知名学术团体联合办展,提升展览影响面。与市文联联搞“浙运绍兴——绍兴运河文化主题书法展”,与兰亭书会联办“但望云虹气——纪念倪元璐诞辰430周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展览。除利用展馆举办展览外,还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互鉴。以学术支持单位的模式下沉到区(县、市)和市区艺术馆,先后举办了“鸿喜云集——屠志炜非遗金石文化迎新画展”和“心慕晋唐——阮继良书法展(诸暨)”。二是构建“绍兴文史”融媒体矩阵。以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年轻人等目标群体的需求为导向,以原创内容为支撑,梳理文史资料,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工具,让文史成果“活起来”。“绍兴文史”专栏及公众号全年推发文史普及文章197篇,其中近70篇文章被新华社客户端、中国网、中新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转发,单篇最高阅读量近150万。11篇自由来稿经公众号平台发布,被北京市的期刊杂志《西城文苑》2024年第一期等外地报纸刊物传媒选用。在省文史馆《古今谈》上开设绍兴文史专栏,4篇文章共2万多字在专栏上刊发。中新网、“学习强国”、潮新闻、《绍兴晚报》等媒体对我馆工作进行了50余次宣传报道。与越城区委宣传部和网络达人共同打造“绍兴话话绍兴”系列网络短视频栏目,12个先行短视频已在微信短视频和抖音上线,获得普遍好评。三是打响绍兴文史讲坛品牌。文史讲坛除立足于市、区机关、团体的文史讲座外,主动接受邀请,走出市域,在更高平台扩大“绍兴文史”的影响。有面向两院院士、省文史馆、省委党校的授课,有远赴安徽省蚌埠市委党校、台州学院、民盟嘉兴市委会的分享。梳理提出了以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开放文化、重才文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为代表的绍兴地域文化标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结合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共富示范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名士乡建设等工作,开展绍兴地域文化讲座50余场次,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人文遗迹背后的绍兴故事”选修课程。馆长冯建荣《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的主题讲座,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评为全省领导干部培训课程一等奖。3.深化大文史格局构筑大文史平台一是融汇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史合作。文史研究不仅致力于典籍文献的研究,更注重对考古遗址、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调研和保护弘扬。“绍兴文史”专栏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内容涵盖考古、黄酒、酱业、方言、拓印等11个领域,共编辑刊发12期专栏36篇文章。与市考古研究所合作编纂《绍兴文物考古资料汇编》,就古城内越国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副馆长何俊杰的非遗等文章多次被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等转发推送。二是实施多层面、多部门的文史参与。文史智库作用纵向到区县乡镇街道、到各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合作。一年来,为镜湖新区管委会撰写《关于绍兴高铁北站站前广场黄酒文化展示的建议纲要》,并对随后的展陈设计方案提出了完整的建议;3次为市纪委监委的范仲淹清廉主题越剧大戏的创排提出建议;多次参与越城区委宣传部组织的东方文化谷文化资源调查会、市文旅集团古城北印象城楼牌匾楹联的筛选优化工作。积极支持舜王文化旅游节、“榧香诗路·稽东雅集”等基层文化活动。主动参与市政协整合提升会稽山文旅资源课题的调研、市体育局绍兴马拉松文化名人选择及文化元素的展现、柯桥区政协《鉴湖志》的编纂及初稿讨论、柯桥区王坛镇《王坛舜王庙志》目录的评审。支持市政协文史委《绍兴名山》、市建设局《汲古润今》、市民政局《绍兴历史文化地名图录》、柯桥区史志办《古邑王城》、越城区灵芝街道《灵芝村志》、绍兴美术馆《绍兴美术》等书刊的编写出版工作。三是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文史宣传。在绍兴市饭店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亮出“从来悠游数越中”的旅游IP。在东湖建园125周年活动中,提炼东湖“三美”,形成景区亮点。专职副馆长杨水土为塔山街道创作《美好塔山》电视宣传片脚本,为市文旅集团“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活动创作绍兴莲花落《过年节诗》,并制作成MV在“绍兴文旅”等微信公众号、抖音、微信短视频和线下景区广泛推送。为纪念绍兴籍省级文史馆员,举办《李鸿梁评传》新书发布会,扩大绍兴名人文化影响。四是进行多层次、多互动的文史交流。加强与中央文史馆、省文史馆和兄弟地市文史馆的上下左右联动,与社会各界积极互动文史经验。在央馆举办的2024年全国文史研究馆长培训班上,我馆作为唯一的地市馆介绍办馆经验,得到广泛好评。北京、江苏、江西、四川等不少省、市级文史馆来绍兴考察学习。接待省文史馆来绍兴进行运河文化调研。赴衢州、丽水两地考察调研,吸取借鉴优秀文商旅建设经验。馆内全年共接待领导、来客超1000人次,其中厅级以上领导45人次,教授及以上高级知识分子30余人次。加上各类展览的参观人次,全年累计在1万人次以上。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专业性和服务性如何协调统一有待加强;馆员们的群体意识培养有待强化;日常运行管理的精细化有待完善;馆内工作人员苦乐不均的现状更待破解。 |
四、下一步打算 | 1.立足六大平台,提质升档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持续做好六大平台工作,通过开展“线上文史馆”建设,整合六大平台资源,在文史馆微信公众号开设“好书推荐”“馆员风采”板块,同步征集和推送文史专栏、文史展览内容。2.加强文史联谊,形成合力加强横向联动,向兄弟省市文史馆、党政部门、图书馆室、社会团体、个人代表等寄送绍兴文史资料,扩大文史成果社会影响力。强化纵向协作,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党政有关部门,以及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积极沟通,建立全市文史爱好者人才信息库。邀请有专长、热爱文史工作的专家学者参与,补充文史工作力量。3.创新运行管理,扩大影响转变工作思路,在日常运行中探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如馆员考核管理办法、文史资料管理工作制度、文史稿件收集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档案记录管理归档,逐步完善文史资料信息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使文史工作更具时代性。4.优化队伍结构,树立品牌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新时代文史馆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学习贯彻市两会和市委全会精神,积极争取市政府、市政协及市委组织部、统战部等的支持,优化馆员队伍,充实完善文史研究中心服务职能,更好发挥文史馆的整体效能。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4年06月04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2024年10月24日,完成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换领。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